立冬一到,还没有供暖的这段时间,有些地方已经很冷了,保暖基本靠抖擞啊,一不小心,手上就长了冻疮了。在这万物凋零, 寒气逼人的节气里,天气也很是干燥,除了多吃温热食物好御寒,一些润干燥滋阴养生食物也不可错过哈。那么立冬养生吃什么好?小编建议大家多吃薯类、粥羹、蔬菜。养胃通便还很营养呢。
立冬补冬不可盲目“进补”
在补冬的同时,需要注意的是,进补时,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,最好先做引补,一般来说,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、花生仁加红糖,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,以调整脾胃功能。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。如吃“腊八粥”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。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、芝麻粥可益精养阴、萝卜粥可消食化痰、胡桃粥可养阴固精、茯苓粥可健脾养胃、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。
立冬养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
立冬又是蔬菜的淡季,因此,往往一个冬季过后,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,如缺乏维生素C,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、牙根肿痛、出血、大便秘结等症状。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,如甘薯、马铃薯等。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B,还有维生素A,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。 多吃薯类,不仅可补充维生素,还有清内热的作用。此外,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,除大白菜外,还应选择圆白菜、心里美萝卜、白萝卜、胡萝卜、黄豆芽、绿豆芽、油菜等。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,要经常调换品种,合理搭配,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。
立冬饮食养生以增加热量为主
立冬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使人体的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,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,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,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。因此,立冬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。可适当多吃瘦肉、鸡蛋、鱼类、乳类、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。
做足功课,心脑血管病患者不用再“挨冬”
中国民间有“挨冬”的说法,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。每年寒潮来袭,都是各大医院里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最忙碌的时候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、急性左心衰竭、猝死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高。心血管专家建议,其实只要做足功课,心脑血管患者也能安然过冬。
天气寒冷时有基础病如高血压、冠心病的病人心绞痛发作、高血压危象明显增多,这是因为天气寒冷人体的耗氧量骤增,心脏为维持正常的体温,需要加快心率、升高血压。对于老年人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很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。寒冷的刺激使得人体交感神经兴奋,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缩、冠脉痉挛,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,促发血栓形成,阻塞血管,造成急性心肌梗死。
因此,老人应适当运动,注意做好保暖措施,避免在寒冷的清晨出门运动,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上10点左右或下午4点左右的暖和时间,阳光好的时候更可正午时分出门晒晒太阳。
心梗中风病人如何预防康复--控制好危险因素是王道
在美国心脏学会2017学术年会上,公布了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,将高血压定义为≥130/80毫米汞柱,取代了以前140/90毫米汞柱的标准,这是美国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,也正是基于早期干预有利于防止合并症进展的循证医学证据。
诱发因素:情绪的剧烈波动和气温突然降低、炎症、大量出汗、腹泻、过度疲劳等都属于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“导火索”。最近有新闻说,浙江一女性生气后出现了头痛、晕倒,送院一检查,原来是脑部重要血管被气“炸”了,出血量还很大。现在广州已进入冬季,冷空气频频杀到,一旦出现气温骤降时,对于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中风或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老人就要特别当心,在这段时间要避免过度疲劳、情绪剧烈波动,规律服药,按时就诊,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