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气温忽高忽低,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发?
发布时间:2019-03-28
浏览次数:0

又到了清明时节,进入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期,由于季节转换,冷空气活动频繁而造成血管受寒冷刺激痉挛,易引发心血管疾病。那么老年人该如何预防?

【病发原因】

温度骤变,易造成心脑血管收缩

春季气候多变,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,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,血压控制不好,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。如造成脑血管循环障碍而诱发中风、心脏血管收缩致使心脏供血不足,心肌耗氧指数上升,心脏超负荷运转等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等,也使心衰等原有心脏病加重。

尤其是老年人,适应能力差,特别是患有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糖尿病的病人,因为血管硬化更为严重,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,极易造成脑血管不断舒张、收缩,更容易引发脑溢血、中风、心梗等并发症。“倒春寒”季节必须学会“春捂”,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寒冷刺激痉挛第一要务。过往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的病人要提高警惕,日常避免过度激动,保证充足睡眠。

【预防保健】

1.注意保暖,防止感冒

因为感冒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最大元凶。另外,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很关键,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都不利,室内温度在20度左右最适宜。

 2.合理膳食

 饮食原则是低脂、低糖、低盐。饮食要清淡、科学、适度、均衡,适当地食用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吃鱼类、瘦肉、蛋类、豆类等。心脑血管患者千万要做到少盐,每天5-6克盐即可,还要少食用酱、咸菜、腌肉等。不要暴饮暴食。尽量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。如果饮食不当就会加重心脏负担,从而影响身体健康。

3.适当运动

适当运动也可提高耐寒能力,防治心脑血管疾病,但春季晨练不宜太早,因为早上气温过低,易使血管收缩过度,导致血压升高。所以适度锻炼的时间最好是早上九点钟或下午四点钟左右。运动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,应该立即停止运动。不要过度疲劳和熬夜,尽量做到劳逸结合。

4.心理平衡

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,可以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处在最佳状态。因为悲观的情绪会使心脑血管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,造成身体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,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血脂的新陈代谢。

5.定期检查

定期做身体检查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,健康人应至少每年做体检一次,并要对血压、血脂、血糖进行监测。已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每月至少一次去专科医生那里就诊,以检查病情变化情况,调整用药,坚持规范长期用药。

【四大妙招可预防“倒春寒”】

1、不忙减衣。初春到来,气温回升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。如果着急脱去冬装,很容易感冒。一方面,入春后人体内阳气才刚刚“发芽”;另一方面,经过冬天,人的抗寒能力变差,遇到“倒春寒”时,常会觉得自己“不像秋天那么抗冻”。对老年人来说,不应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,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。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摄氏度之前,都不能盲目减衣。

2、下厚上薄。对于春捂的重点,我国古代“药王”孙思邈主张“下厚上薄”。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,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,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。因此,老年人平日里裤子、袜子、鞋子一定要穿得厚一点。

3、积极防护。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。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皮肤病的老年人来说,一旦遇到气温突变,或花絮拂面、粉尘飞扬,旧疾就会复发。患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出门要戴口罩,少到公共场合去;患关节疼痛的老年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;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避免风寒,牢记“避风如避箭”。

4、吃姜泡脚。除了通过“捂”来减少能量损耗,老年人还可主动升发阳气。当天气变冷时,吃上几片生姜,不但能通阳散寒预防感冒,还能暖胃温脾,促进食欲。不过要注意,生姜要在早上吃,用醋腌制过的最好。